開口說英文前,爸媽可以先做這些事

目錄

從心理建設與家庭氛圍,讓孩子自然愛上英語

「我家孩子懂,但不太敢說英文…」
「每次開口說英文都好小聲,好像很怕講錯…」
「我想讓他學英文,但又怕他壓力太大…」

在推動孩子學英文的過程中,很多爸媽會發現——不是孩子不會,而是孩子不敢開口。語言學習其實和心理建設有很大的關係,特別是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,「敢講、敢錯、敢試」的心態比單字量還重要。

與其急著上課補習,不如先從家庭氛圍與心態引導開始,讓英文變成一種「不怕錯、可以玩的語言」,孩子才會真正願意打開嘴巴、打開耳朵、打開心。

建立「英文不是測驗」的心態

許多孩子一聽到「英文」,腦中浮現的就是「考試、拼字、背單字」,自然產生抗拒。其實孩子怕的不是英文,而是「怕被糾正、怕講錯被笑」。

爸媽可以這樣做:

  • 不用強調對錯,多鼓勵孩子「你講得我聽得懂就好了」
  • 遇到錯誤別急著糾正,可以用自然回應「Oh! You mean…」輕輕帶過
  • 鼓勵孩子「猜猜看、試試看」,建立嘗試比正確更重要的觀念

語言學習的本質不是比賽,是表達與互動。

家庭氛圍要「安心」而非「完美」

如果孩子覺得講英文會被批評,或爸媽在一旁一直糾正,他很快就會選擇不開口。但如果家庭中有一種「可以亂講英文」、「一起玩英文」的風氣,學習就會自然發生。

小小改變建議:

  • 爸媽可以一起講破英文,創造「我們都在學」的平等感
  • 家中允許用英中混搭、比手畫腳、亂拼音的自由表達
  • 與其叫孩子唸,不如讓孩子教爸媽說幾個單字,角色互換會讓他更有信心

重點不是誰英文好,而是孩子是否感覺「我這樣說也可以」。

創造「孩子覺得自己有進步」的時刻

孩子其實很需要「被看見自己會了什麼」,即使只是講出一個新單字,也希望能被鼓勵與肯定。

提升成就感的方法:

  • 設計一個「英文發現牆」:孩子學到新單字可以貼在牆上或白板上,慢慢累積
  • 每週一起回顧:「這週你說了哪些英文?你最喜歡哪一句?」
  • 當孩子用英文表達時,不要用中文回覆全部,而是鼓勵他繼續用英文講下去

學英文的動力來自於:「我講得出來」、「我做得到」、「你看到了」。

爸媽英文不強也沒關係,態度比程度重要

很多爸媽會擔心:「我英文不好,不敢陪孩子講英文,怕教錯。」但其實孩子不怕你錯,他怕的是「英文變得好嚴肅、好遙遠」。

做個勇敢的學伴:

  • 與孩子一起聽、一起唸、一起玩
  • 出錯就笑一笑、查一查,讓孩子知道「錯了也沒關係,可以再來」
  • 強調語言是生活的一部分,不是只有在課本裡才需要出現

你不需要是老師,只要是孩子願意一起開口的「練習夥伴」。

孩子不是被教會英文,而是被你「鼓勵」會的

語言學習不是一蹴可幾,它需要的是時間、空間與信心。你每天所給予的耐心、鼓勵與理解,就是孩子語言路上最好的養分。 不需要從會話課開始,也不一定要字正腔圓。讓孩子感受到英文是「可以玩的」、「不怕錯的」、「有人陪的」,就是讓他喜歡英文的最好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