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寶寶早在牙牙學語前,大腦就已經開始建立語言網絡了。
根據語言學與兒童發展研究,大腦對語言的吸收力,在出生到3歲之間達到高峰。尤其在0–2歲這段托嬰階段,正是語言刺激的黃金期。那麼,這個階段要怎麼幫助寶寶自然接觸雙語環境呢?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英文嗎?有沒有什麼簡單、輕鬆、每天都能做的小方法?
本篇就來和你一起聊聊——語言學習可以很日常,也可以從托嬰時期就悄悄開始。
為什麼0–2歲是語言刺激的關鍵期?
嬰兒雖然還不會說話,但他們的大腦其實非常忙碌。研究發現,0歲寶寶就能分辨不同語言的聲音差異,甚至能區分母語與外語的語調節奏。這時候給予多語言的「聲音刺激」,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更自然地接受第二語言。
此外,早期語言刺激的益處,不只在「會說話」,更包括:
- 提升聽力專注力與聲音辨識能力
- 增強語言記憶力與表達潛能
- 促進親子互動與安全感建立
- 打下未來多語學習的基礎
雙語刺激不等於硬教英文!托嬰階段怎麼做?
別擔心,這個年紀的孩子不需要上什麼語言課。比起「教」,更重要的是「讓他自然地接觸」。
1. 選擇有雙語環境的托嬰中心
如果您打算送托,建議可以優先考慮有提供中英雙語刺激的托嬰中心。這些機構通常會:
- 安排英文繪本時間或英文兒歌律動
- 生活中穿插英文單詞(如換尿布說「diaper」、吃飯說「eat」)
- 中英文並用的聲音環境(老師交談、背景音樂)
這種「沉浸式語境」是嬰兒最能自然吸收的方式。
2. 家裡可以這樣帶雙語
在家照顧的爸媽,也不用壓力太大。你可以從這些日常小事入手:
- 播放中英文兒歌,像是《Hello Song》《Twinkle Twinkle》《Old MacDonald》
- 一邊換尿布、一邊說簡單詞語(如「wet diaper」「clean now」)
- 用英文簡單描述物品(「Look, this is a ball!」)
- 看繪本時,用一點點英文搭配中文引導
別擔心自己的英文不好,語言刺激的重點不在「正確教學」,而是「讓耳朵熟悉語音」。
語言不是越多越好,重點是穩定與情緒連結
雖然雙語環境有好處,但也不代表一定要一次灌輸三四種語言。建議家長依據自己的語言習慣與能力來選擇。
最重要的是:寶寶是在「情緒安全感」中學習的。無論是中文或英文,當孩子感受到溫暖、穩定的語氣與回應,他才會更願意發出聲音、開始模仿,這才是語言發展的起點。
語言學習,是從「聽見愛」開始的
你不需要每天背單字,也不需要為了啟蒙去補習,語言學習其實早就開始了——從寶寶出生那刻起,他就在聽你說話,在用小小的耳朵感受語言的節奏與溫度。
而如果你選擇了有中英文刺激的托嬰環境,那麼恭喜你,這就是送給寶寶的第一份語言禮物。不求馬上會說,只希望他長大後,能對語言保有好奇、親切與自信。
家長們,你們已經做得很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