🌏 不同語言、相同的愛——這些家庭用行動說故事
隨著台灣社會越來越多元,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家長也逐漸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。他們當中有的是與台灣人組成跨國婚姻,有的是在台工作與生活多年後決定生兒育女,也有的是短期停留卻選擇陪孩子走過重要的學齡前階段。
不管是哪一種,他們都在語言的碰撞、文化的融合、育兒觀念的協調中,一點一滴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節奏。
這篇文章,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幾位在台外籍家長的育兒故事,看看在這些跨文化的生活中,愛與理解是如何悄悄發芽的。
🗣 語言:不只學中文,也保有自己的語言根
對多數外籍家庭來說,語言是育兒旅程中最先遇到的挑戰。
來自西班牙的Lucía與台灣先生育有一子。她坦言最初對中文一竅不通,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新詞彙,她常常搞不清楚是什麼意思。「但我學會放輕鬆,也鼓勵孩子保有西班牙語的使用,我們用各自的語言和他說話,現在他能自然轉換,反而變成雙語能力!」
來自韓國的媽媽Jin則分享,她一開始擔心孩子進入全中文的環境會產生挫折,但實際觀察後發現,孩子學得比她還快,「小孩真的很厲害,語言對他們來說是連結,而不是障礙。」
📌 觀察小結:孩子能夠在多語環境中自然吸收,只要爸媽保持接納、給予陪伴,不必擔心語言混亂。
🎎 文化:從衝突到理解,一起打造專屬家庭文化
文化衝突,是外籍家長與台灣社會互動中常見的議題。有時來自不同的生活節奏、對教養細節的堅持,也有時是與長輩間的觀念差異。
美國籍爸爸John分享,他對於小孩自由表達的重視,曾與岳母「不可以頂嘴」的觀念發生過衝突。「後來我們用更多時間解釋,也讓她看到孩子並非不尊重,而是表達想法,漸漸地彼此就能理解。」
來自馬來西亞的Sara則認為,文化融合不必全有全無。「我們保留開齋節的家庭儀式,也參與台灣的中秋、過年。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,也更有包容力。」
📌 觀察小結:建立家庭文化不必放棄原有傳統,而是找到雙方都舒服的融合方式。
🏠 在台生活:找到支持的社群與友善的環境
對許多外籍家庭而言,能否「融入台灣」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生活環境的接納程度。
英國媽媽Emily提到:「我們選擇了一間能用英語溝通、也鼓勵雙語學習的幼兒園,這讓我安心許多,也幫助孩子建立語言信心。」
她也提到,在台灣遇見其他外國家長的社群非常重要。「在類似處境中互相支持,我們會分享生活技巧、交流育兒觀,讓人覺得不孤單。」
此外,有些園所特別設計「文化主題週」,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多元世界觀,也讓外籍家庭感受到尊重與接納。
📌 觀察小結:友善的社區與教育環境,讓外籍家庭在台育兒的旅程少一些焦慮,多一些安心與歸屬。
✨不同文化、相同愛的語言
外籍家庭的育兒故事,或許有更多的溝通成本與文化協調,但也因此,更能體現出理解、包容與愛的力量。 當我們的社會能更開放地看待不同背景、當教育現場能更多一點語言與文化的彈性,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更大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置。